欢迎来到阅能服务平台官网!

本网站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期间可能出现不稳定现象,敬请谅解,如有意见建议,请反馈至289291120@qq.com

  • 浏览量( 6 )
  • 加入收藏( 0 )

严寒地区某水利枢纽工程安全监测系统鉴定及评价
  • 作者:朱赵辉 李新 武学毅 尚层
  •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
  • ISBN:978-7-5170-6601-9
  • 页数:322
优惠价: ¥ 76.80

标签:水利水电

图书详情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新疆高寒地区某水利枢纽工程概况及水文地质情况;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温度控制;工程安全监测设计与施工;安全监测仪器鉴定方法和成果;碾压混凝土坝监测资料分析,包括变形监测、渗流渗压监测、应力应变监测、温度监测等;越冬层面部位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发电引水系统监测资料分析;最终对本工程进行了总体综合评价。

本书可供从事水利工程安全监测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目录
  • 前言
  • 第1章 概述
  • 1.1 工程概况
  • 1.2 工程地质
  • 1.2.1 区域地质
  • 1.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1.2.3 坝基分段地质条件
  • 1.3 气象条件
  • 1.3.1 特殊气象特征值统计
  • 1.3.1.1 碾压混凝土坝温控计算所需的特殊气象特征值统计
  • 1.3.1.2 该水利枢纽工程碾压混凝土坝有效施工工日统计
  • 1.3.2 冰情、水温及水化学
  • 1.3.2.1 冰情
  • 1.3.2.2 水温
  • 1.3.2.3 水化学
  • 第2章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温度控制
  • 2.1 温度控制特点、难点
  • 2.2 温度场计算成果分析
  • 2.2.1 河床坝段非稳定温度场计算成果
  • 2.2.2 岸坡坝段非稳定温度场仿真计算成果
  • 2.2.3 寒潮引起的温度场计算成果
  • 2.2.4 越冬层面的温度场仿真计算成果
  • 2.2.5 河床坝段应力场计算成果分析
  • 2.3 温控标准
  • 2.4 主要温控措施
  • 2.5 小结
  • 第3章 工程安全监测设计与施工
  • 3.1 安全监测设计原则及依据
  • 3.1.1 安全监测目的
  • 3.1.2 安全监测设计原则
  • 3.1.3 主要执行技术规范
  • 3.2 安全监测系统设计
  • 3.2.1 监测仪器布置
  • 3.2.1.1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主坝)
  • 3.2.1.2 发电引水系统
  • 3.2.1.3 发电厂房
  • 3.2.2 监测系统自动化
  • 3.3 典型断面监测仪器布置图
  • 3.4 安全监测仪器设备的选型、率定和安装埋设
  • 3.4.1 仪器设备的选型
  • 3.4.2 仪器设备的性能检验与率定
  • 3.4.2.1 防水密封性能检测
  • 3.4.2.2 温度性能检测
  • 3.4.2.3 主要仪器的率定
  • 3.4.3 监测仪器安装埋设
  • 3.4.3.1 多点位移计安装埋设
  • 3.4.3.2 应力计的安装埋设
  • 3.4.3.3 钢板计的安装埋设
  • 3.4.3.4 压应力计的安装埋设
  • 3.4.3.5 钢筋计/锚杆应力计的安装埋设
  • 3.4.3.6 测缝计的安装埋设
  • 3.4.3.7 温度计的安装埋设
  • 3.4.3.8 渗流监测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
  • 3.4.3.9 量水堰的安装埋设
  • 3.4.3.10 环境量监测仪器的安装埋设
  • 3.4.3.11 水力学监测通用底座的安装埋设
  • 3.4.3.12 正、倒垂线系统
  • 3.4.3.13 引张线系统
  • 3.4.3.14 静力水准系统的安装埋设
  • 3.4.3.15 双金属标系统的安装埋设
  • 3.4.3.16 真空激光监测设备的安装调试
  • 3.4.3.17 强震仪的安装
  • 3.4.3.18 外部变形监测网平面网点
  • 3.4.3.19 外部变形监测网垂直网点
  • 3.4.3.20 表面变形监测点
  • 3.4.3.21 坝体水准基点和水准测点
  • 3.4.3.22 监测仪器的电缆安装
  • 3.5 监测观测及整编
  • 3.5.1 监测观测
  • 3.5.2 基准值选取
  • 3.5.3 监测资料整编
  • 3.5.4 整编公式
  • 3.5.5 监测资料正负号规定
  • 3.5.6 仪器单位符号规定
  • 第4章 安全监测仪器鉴定方法和成果
  • 4.1 鉴定依据
  • 4.2 鉴定工具
  • 4.3 监测仪器鉴定方法和标准
  • 4.3.1 振弦式传感器
  • 4.3.2 差阻式传感器
  • 4.3.3 电位器式传感器
  • 4.3.4 其他专项监测装置
  • 4.4 监测仪器质量综合评价标准
  • 4.4.1 振弦式传感器综合评价标准
  • 4.4.2 差阻式传感器综合评价标准
  • 4.4.3 电位器式传感器综合评价标准
  • 4.4.4 其他专项监测装置综合评价标准
  • 4.5 监测仪器的考证、历史数据和监测系统运行情况检查
  • 4.5.1 监测仪器的考证
  • 4.5.2 历史数据检查
  • 4.5.3 监测系统运行情况检查
  • 4.6 监测仪器现场检测成果
  • 4.6.1 变形监测现场检测成果
  • 4.6.2 渗流监测现场检测成果
  • 4.6.3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传感器现场检测成果
  • 4.6.4 副坝监测仪器现场检测成果
  • 4.7 监测仪器的考证、历史数据和监测系统运行情况检查成果
  • 4.7.1 监测仪器的考证
  • 4.7.2 历史数据检查
  • 4.7.3 监测系统运行情况检查
  • 4.8 综合评价
  • 第5章 监测资料分析方法及标准
  • 5.1 资料分析依据
  • 5.2 资料分析方法
  • 5.2.1 数据检验
  • 5.2.2 物理量计算
  • 5.2.3 资料分析方法
  • 5.3 误差处理与分析
  • 5.3.1 粗差的剔除(基于粗差判别3σ准则)
  • 5.3.2 变形监测的“台阶状”测值跳动修正
  • 5.3.3 数据处理步骤
  • 第6章 环境量监测资料分析
  • 6.1 气温监测
  • 6.2 上游库水位监测
  • 第7章 碾压混凝土坝变形监测资料分析
  • 7.1 水平位移监测资料分析
  • 7.1.1 监测布置及测值计算
  • 7.1.1.1 正垂线、倒垂线布置
  • 7.1.1.2 引张线布置
  • 7.1.1.3 测值计算及粗差处理
  • 7.1.2 坝基水平位移分析(倒垂线监测资料分析)
  • 7.1.2.1 资料系列及异常测值分析
  • 7.1.2.2 变化规律分析
  • 7.1.2.3 特征值分析
  • 7.1.2.4 小结
  • 7.1.3 坝体水平位移分析(正垂线监测资料分析)
  • 7.1.3.1 资料系列及异常测值分析
  • 7.1.3.2 变化规律分析
  • 7.1.3.3 特征值分析
  • 7.1.3.4 小结
  • 7.1.4 引张线及真空激光准直水平位移监测资料分析
  • 7.1.4.1 引张线监测资料系列及分析
  • 7.1.4.2 真空激光准直水平位移监测资料序列及分析
  • 7.1.5 水平位移监测资料回归模型及其成果分析
  • 7.1.5.1 建模原理
  • 7.1.5.2 资料系列
  • 7.1.5.3 统计模型
  • 7.1.5.4 精度分析
  • 7.1.5.5 影响因素分析
  • 7.1.5.6 小结
  • 7.2 垂直位移监测资料分析
  • 7.2.1 监测仪器布置
  • 7.2.2 坝基垂直位移监测资料分析
  • 7.2.2.1 双金属标监测资料分析
  • 7.2.2.2 静力水准垂直位移分析(横向廊道)
  • 7.2.2.3 静力水准垂直位移分析(纵向灌浆廊道)
  • 7.2.3 坝体及坝顶垂直位移监测资料分析
  • 7.2.3.1 静力水准垂直位移分析(高程697.00m廊道)
  • 7.2.3.2 真空激光准直垂直位移监测资料分析
  • 7.2.4 垂直位移回归模型及其成果分析
  • 7.2.4.1 双金属管标回归模型及其成果分析
  • 7.2.4.2 静力水准监测回归模型及其成果分析
  • 7.2.4.3 倾斜监测回归模型及其成果分析
  • 7.2.4.4 小结
  • 7.3 接缝监测资料分析
  • 7.3.1 坝体横缝监测
  • 7.3.1.1 仪器布置
  • 7.3.1.2 坝体横缝监测资料分析
  • 7.3.1.3 小结
  • 7.3.2 基岩面接缝监测
  • 7.3.2.1 仪器布置
  • 7.3.2.2 接缝监测资料分析
  • 7.3.2.3 小结
  • 7.3.3 接缝监测资料回归模型及其成果分析
  • 7.3.3.1 横缝开度回归模型及其成果分析
  • 7.3.3.2 基岩面接缝开度回归模型及其成果分析
  • 7.3.3.3 小结
  • 7.4 大坝变形监测资料分析综合评价
  • 7.4.1 水平位移
  • 7.4.1.1 坝基变形
  • 7.4.1.2 坝体变形
  • 7.4.2 垂直位移
  • 7.4.2.1 坝基垂直位移
  • 7.4.2.2 坝体垂直位移
  • 7.4.3 坝基倾斜
  • 7.4.4 主坝接缝
  • 第8章 碾压混凝土坝渗流渗压监测资料分析
  • 8.1 监测仪器布置情况
  • 8.2 渗流监测资料分析
  • 8.2.1 水位变化
  • 8.2.2 坝基扬压力分析
  • 8.2.3 坝基渗压分析
  • 8.2.4 帷幕阻渗分析
  • 8.2.5 坝体渗压分析
  • 8.2.6 大坝和坝基渗漏量分析
  • 8.2.7 绕坝渗流
  • 8.3 渗流渗压监测统计模型及其成果分析
  • 8.3.1 建模原理
  • 8.3.2 坝基渗压回归模型及其成果分析
  • 8.3.3 小结
  • 8.4 大坝渗流渗压监测资料分析综合评价
  • 第9章 坝体混凝土应力应变监测资料分析
  • 9.1 监测仪器布置情况及仪器埋设方式
  • 9.2 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资料分析
  • 9.2.1 混凝土温度线膨胀系数变化规律分析
  • 9.2.2 自生体积变形一般规律
  • 9.2.2.1 时空分析
  • 9.2.2.2 特征值分析
  • 9.3 混凝土应力计算成果分析
  • 9.3.1 计算原理
  • 9.3.1.1 获得应力应变
  • 9.3.1.2 应变平衡及单轴应变计算
  • 9.3.1.3 弹模和徐变度拟合
  • 9.3.1.4 应力计算
  • 9.3.2 混凝土应力成果分析
  • 9.3.2.1 时空分析
  • 9.3.2.2 特征值分析
  • 9.4 混凝土应力监测统计模型及其成果分析
  • 9.4.1 混凝土应力建模原理
  • 9.4.2 混凝土应力的回归模型及其成果分析
  • 9.4.3 小结
  • 9.5 大坝混凝土应力应变监测资料分析综合评价
  • 9.5.1 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
  • 9.5.2 坝体混凝土应力
  • 第10章 大坝温度监测资料分析
  • 10.1 温度计布置概况
  • 10.2 温度计监测资料分析
  • 10.2.1 基岩温度
  • 10.2.1.1 时空分析
  • 10.2.1.2 特征值分析
  • 10.2.2 库水温度
  • 10.2.2.1 时空分析
  • 10.2.2.2 特征值分析
  • 10.2.3 坝体温度监测资料分析
  • 10.2.3.1 坝体下游表面温度
  • 10.2.3.2 坝体温度
  • 10.2.3.3 坝体温度场分析
  • 10.3 大坝温度监测资料分析综合评价
  • 10.3.1 基岩温度
  • 10.3.2 库水温度
  • 10.3.3 坝体温度
  • 第11章 越冬层面部位监测资料综合分析
  • 11.1 越冬层面接缝监测资料分析
  • 11.1.1 仪器布置
  • 11.1.2 接缝监测资料分析
  • 11.1.2.1 时空分析
  • 11.1.2.2 特征值分析
  • 11.1.2.3 小结
  • 11.1.3 越冬层接缝回归模型及其成果分析
  • 11.2 越冬层面坝体渗流渗压监测资料分析
  • 11.2.1 仪器布置
  • 11.2.2 渗流渗压监测资料分析
  • 11.2.2.1 时空分析
  • 11.2.2.2 特征值分析
  • 11.3 小结
  • 第12章 发电引水系统监测资料分析
  • 12.1 引水洞监测资料分析
  • 12.1.1 监测仪器布置概况
  • 12.1.2 时空分析
  • 12.2 厂房监测资料分析
  • 12.2.1 基础底板扬压力及变形监测
  • 12.2.1.1 仪器布置
  • 12.2.1.2 时空分析
  • 12.2.2 蜗壳及尾水管钢筋(板)应力监测
  • 12.2.2.1 仪器布置
  • 12.2.2.2 时空分析
  • 12.2.3 厂房结构缝开合度监测
  • 12.2.3.1 仪器布置
  • 12.2.3.2 时空分析
  • 12.3 发电引水系统小结
  • 12.3.1 发电引水洞
  • 12.3.2 厂房
  • 第13章 安全监测工程总体评价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