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阅能服务平台官网!

本网站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期间可能出现不稳定现象,敬请谅解,如有意见建议,请反馈至289291120@qq.com

  • 浏览量( 2 )
  • 加入收藏( 0 )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 作者:童光毅
  •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6年09月
  • ISBN:978-7-5170-4765-0
  • 页数:164
优惠价: ¥ 46.80
定价: ¥ 78.00

标签:新能源

图书详情
内容简介

本书编委会组织了国内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领域顶级的产业发展与产品技术专家,从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电动汽车的发展情况入手,在全面阐述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市场、技术、产品、标准、政策、商业模式等方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充电基础设施未来发展趋势,深入解读了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思路,展望了“十三五”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市场规模和重点工作。

本书可作为电动车充电桩上下游企业培训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 版权页
  •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编委会
  • 前言
  • 第1章 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 1.1 电动汽车及其发展历程
  • 1.1.1 电动汽车定义及分类
  • 1.1.2 电动汽车发展历程
  • 1.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电动汽车的崛起时期
  • 2.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电动汽车的挫折时期
  • 3.20世纪80年代至今——电动汽车的复苏时期
  • 4.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历程
  • 1.2 国外电动汽车发展情况
  • 1.2.1 美国
  • 1.2.2 欧洲
  • 1.2.3 日本
  • 1.3 国内电动汽车发展情况
  • 1.3.1 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
  • 1.3.2 电动汽车市场概况
  • 1.总体情况
  • 2.区域分布
  • 1.3.3 电动汽车产业化存在的困难
  • 1.产业化初期,电动汽车成熟产品相对较少,支持政策不够完善
  • 2.市场规模扩张期,电动汽车在使用便利性方面的制约仍有待突破
  • 第2章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概况
  • 2.1 充电基础设施分类及构成
  • 2.1.1 分类
  • 2.1.1.1 按照站点规模和布局特点划分
  • 1.集中式充换电站
  • 2.分散式充电桩
  • 2.1.1.2 按照站点功能和服务对象划分
  • 1.专用充电基础设施
  • 2.公共充电基础设施
  • 2.1.2 充电桩类型
  • 1.交流充电桩
  • 2.非车载充电机
  • 2.1.3 充电站构成
  • 1.供电系统
  • 2.充电系统
  • 3.监控系统
  • 4.配套设施
  • 2.1.4 电池更换站类型
  • 2.1.5 充电方式
  • 1.交流慢充
  • 2.直流快充
  • 3.传导式充电和感应式充电
  • 4.电池更换
  • 2.2 国外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 2.2.1 美国
  • 1.发展状况
  • 2.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 2.2.2 欧洲
  • 1.德国
  • 2.英国
  • 3.法国
  • 4.挪威
  • 5.荷兰
  • 6.葡萄牙
  • 2.2.3 日本
  • 1.发展状况
  • 2.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 2.2.4 其他国家
  • 1.以色列
  • 2.巴西
  • 3.新加坡
  • 4.韩国
  • 2.3 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 2.3.1 市场现状
  • 2.3.1.1 总体情况
  • 1.国家电网公司
  • 2.南方电网公司
  • 3.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 2.3.1.2 典型城市发展情况
  • 1.深圳
  • 2.杭州
  • 3.合肥
  • 4.上海
  • 5.北京
  • 6.广州
  • 7.济南
  • 8.武汉
  • 2.3.2 发展特点
  • 2.4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影响因素
  • 第3章 充电基础设施的关键技术与设备
  • 3.1 国内外充电技术与设备应用现状
  • 3.1.1 国外充电技术与设备
  • 1.无线充电技术
  • 2.快速充电技术
  • 3.换电技术与设备
  • 3.1.2 国内充电技术与设备
  • 3.1.2.1 充电计费技术
  • 1.计费系统的硬件配置
  • 2.充电操作及计费系统的工作流程
  • 3.1.2.2 充电桩控制系统技术
  • 1.控制系统的组成
  • 2.控制系统硬件电路核心元件的选择
  • 3.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
  • 3.1.2.3 非车载充电机
  • 1.充电机的基本构造
  • 2.主要技术指标
  • 3.充电机的谐波治理技术
  • 4.软开关技术
  • 5.均流技术
  • 3.1.2.4 充换电站关键技术
  • 1.供电系统
  • 2.充电系统
  • 3.电池调度系统
  • 4.监控系统
  • 3.1.2.5 电池更换技术与设备
  • 3.1.2.6 无线充电技术与设备
  • 1.微波无线充电
  • 2.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
  • 3.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
  • 3.1.3 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
  • 3.1.3.1 车桩之间缺乏互联互通
  • 3.1.3.2 充电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
  • 3.2 充电技术发展趋势
  • 3.2.1 充电技术总体趋势
  • 3.2.1.1 智能充电控制
  • 3.2.1.2 与新能源发电配合
  • 3.2.1.3 作为系统储能的组成部分
  • 3.2.1.4 成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 3.2.2 新型充电技术发展趋势
  • 3.3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产品
  • 3.3.1 国外主要产品情况
  • 3.3.1.1 直流充电桩
  • 1.ABB Terra 51
  • 2.西门子CP500A
  • 3.3.1.2 交流充电桩
  • 1.施耐德i Wallbox PURE、i Wallbox Pro
  • 2.KEBA KeContactP20
  • 3.博世Power Max
  • 4.通用电气公司WattStation
  • 5.日产聆风专用充电桩
  • 3.3.2 我国主要产品情况
  • 3.3.2.1 我国充电设备产品情况
  • 1.非车载直流充电机
  • 2.交流充电桩
  • 3.交直流一体机
  • 4.换电系统
  • 3.3.2.2 我国充电设备企业情况
  • 第4章 充电基础设施标准
  • 4.1 国外标准概况
  • 4.1.1 国际标准
  • 1.国际标准化组织
  • 2.国际电工委员会
  • 3.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
  • 4.1.2 欧洲标准
  • 4.1.3 德国标准
  • 4.1.4 美国标准
  • 4.1.5 日本标准
  • 4.1.6 国外标准发展趋势
  • 1.充电接口、通信协议、新型充电技术标准将逐步建立和完善
  • 2.各国充电基础设施标准加强协调
  • 4.2 国内充电基础设施标准
  • 4.2.1 概况
  • 4.2.2 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
  • 1.标准体系应满足充换电设施建设要求
  • 2.标准体系应具有全面性
  • 3.标准体系应适度超前
  • 4.标准体系要与现有标准相协调
  • 4.2.3 标准进展
  • 1.建立了充换电设施标准体系
  • 2.制定了重要领域关键技术标准
  • 3.开展充电互操作性测试活动,解决充电兼容性问题
  • 4.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
  • 4.2.4 国内发展趋势
  • 1.充电基础设施标准将全国统一
  • 2.充换电接口等关键性标准逐渐完善
  • 3.充换电设施防火安全性标准将逐步完善
  • 4.新技术领域标准将加大研究力度
  • 5.完善充电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规范
  • 6.标准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强
  • 第5章 充电基础设施政策体系
  • 5.1 国外充电基础设施政策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欧洲
  • 1.德国
  • 2.英国
  • 3.法国
  • 4.挪威
  • 5.1.4 总结与启示
  • 1.各国普遍从国家层面实施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财税激励政策
  • 2.在私人充电领域,各国普遍选择“以交流慢充为主、直流快充为辅”的发展思路
  • 3.各国普遍采用认证制度进行充电基础设施管理
  • 4.各国在实际操作层面的规范性文件比较到位
  • 5.2 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政策
  • 5.2.1 国家层面充电基础设施政策
  •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
  • 2.《关于电动汽车用电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
  • 3.《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
  • 4.《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 5.《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 6.《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
  • 7.《关于加快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
  • 5.2.2 地方充电基础设施政策
  • 5.2.2.1 地方建设规划
  • 5.2.2.2 财税支持政策
  • 1.集中式充换电站投资建设补贴
  • 2.私人建桩补贴
  • 3.建设免税措施
  • 5.2.2.3 充电服务价格
  • 1.充电服务费
  • 2.换电服务费
  • 5.2.2.4 其他相关政策
  • 1.用地政策
  • 2.建设规范
  • 3.运营服务规范
  • 4.安装流程
  • 5.2.3 发展趋势
  • 1.政策不断完善
  • 2.经济手段逐步代替行政手段
  • 3.中央和地方政策分工明确
  • 4.充电基础设施消防安全措施逐渐完善
  • 第6章 充电基础设施商业模式
  • 6.1 基本概念
  • 6.1.1 商业模式的概念
  • 6.1.2 充电基础设施商业模式
  • 6.1.2.1 投资主体的确定
  • 6.1.2.2 经营管理方式的选择
  • 6.1.2.3 盈利模式的建立
  • 6.2 概况及典型案例分析
  • 6.2.1 国外充电基础设施商业模式
  • 6.2.1.1 概况
  • 1.美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
  • 2.欧洲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
  • 3.日本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
  • 6.2.1.2 典型案例
  • 1.Charge Point电动汽车充电运营服务平台
  • 2.特斯拉汽车公司的Super Charger快充网络
  • 3.美国太平洋燃气与电力公司(PG&E)分时电价机制
  • 4.日本冲绳纯电动乘用车租赁示范项目
  • 5.巴黎电动汽车租赁服务“Autolib”计划
  • 6.德国RWE公司充电定制化能源服务
  • 6.2.1.3 发展特点及趋势
  • 6.2.2 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典型商业模式
  • 6.2.2.1 电动商用车领域
  • 1.融资租赁模式
  • 2.“钛酸锂+快充”模式
  • 3.“在线充电”模式
  • 4.深圳“双锁共赢”模式
  • 6.2.2.2 电动乘用车领域
  • 1.换电模式
  • 2.“工作场所+慢充”模式
  • 3.群充电模式
  • 4.“众筹建桩”模式
  • 6.2.2.3 新型商业模式对比分析
  • 6.3 商业化运营主要挑战及发展趋势
  • 6.3.1 商业化运营面临的主要挑战
  • 1.电动汽车及其充电技术的不确定性大
  • 2.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
  • 3.运营商实现盈利较难
  • 4.运营市场存在一定的无序状态
  • 6.3.2 充电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发展趋势
  • 第7章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展望
  • 7.1 电动汽车发展规模与充电需求展望
  • 7.1.1 电动公交车
  • 7.1.2 电动出租车
  • 7.1.3 电动环卫、物流等专用车
  • 7.1.4 电动公务与私人乘用车
  • 7.1.5 小结
  • 7.2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展望
  • 7.2.1 充电基础设施配置思路与原则
  • 7.2.2 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规模与布局展望
  • 7.2.2.1 充电基础设施规模
  • 1.公交车充换电站
  • 2.出租车充换电站
  • 3.环卫、物流等专用车充电站
  • 4.用户专用充电桩
  • 5.公共充电设施
  • 6.总体规模
  • 7.2.2.2 分区域建设布局展望
  • 1.加快发展地区
  • 2.示范推广地区
  • 3.积极促进地区
  • 7.2.2.3 分场所建设布局展望
  • 7.3 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作
  • 7.3.1 推进充电服务网络建设
  • 1.着力推进公交、出租等公共服务领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 2.加快推进私人消费者居住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 3.积极开展单位内部停车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 4.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建设
  • 5.大力推进城际快充网络建设
  • 6.加快构建智能充电服务平台
  • 7.3.2 提高配套电网保障能力
  • 1.加强配套电网建设
  • 2.完善供电服务
  • 7.3.3 加快标准完善与技术创新
  • 1.加快推进充电标准化工作
  • 2.大力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
  • 7.3.4 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
  • 1.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 2.鼓励充电服务商业模式创新
  • 7.3.5 充电基础设施的维护
  • 7.4 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 附录A 囯内外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标准名录
  • 附录B 囯内主要充电基础设施支持政策名录
  • 附录C 囯内主要充电设备企业基本情况
  • 附录D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3号)
  • 附录E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
  •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