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阅能服务平台官网!

  • 浏览量( 216 )
  • 加入收藏( 0 )

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电力系统分册
  • 作者:陈跃
  •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
  • ISBN:978-7-5084-5256-2
  • 页数:189
优惠价: ¥ 15.60
定价: ¥ 26.00

标签:电力

图书详情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和设计方法等,同时还利用MATLAB软件工具介绍了计算机在电力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并给出了电力系统设计中常用电气设备的技术数据和经济资料。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为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概述;第二章为电力系统的基本计算;第三章为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第四章为电气主接线的设计;第五章为导体和电气设备的选择与设计;第六章为继电保护及防雷的设计和规划;第七章为电力系统计算程序的实现;第八章为典型的电力系统毕业设计。

本书系《大学生毕业设计指南丛书》之一的《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电力系统分册》,是专门供电力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使用,也可作为电力专业教师和从事电力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 版权页
  • 前言
  • 第一版前言
  • 第一章 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概述
  • 第一节 毕业设计的目的、要求及总体原则
  • 一、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 二、毕业设计的总体原则
  • 1.科学性原则
  • 2.可行性原则
  • 3.创新性原则
  • 第二节 毕业设计的准备和实施
  • 一、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
  • 1.毕业设计题目的确立
  • 2.毕业设计资料的收集
  • 3.按照设计任务书拟订进度计划
  • 二、毕业设计的实施
  • (一)毕业设计实施过程
  • (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撰写
  • 1.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构成
  • 2.毕业论文的撰写方法
  • 3.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步骤
  • (三)毕业设计图纸和计算书
  • 1.对毕业设计图纸的要求
  • 2.对设计计算书的要求
  • 第三节 毕业设计的评阅与答辩
  • 一、毕业设计的评阅
  • 二、答辩的准备和程序
  • 1.答辩前的准备
  • 2.答辩主要程序
  • 3.答辩时的注意事项
  • 三、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参考标准
  • 1.评定为优秀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标准
  • 2.评定为不及格论文(设计)参考标准
  • 第二章 电力系统的基本计算
  • 第一节 电力系统元件参数计算
  • 一、线路参数计算
  • 二、变压器参数计算
  • 1.双绕组变压器
  • 2.三绕组变压器
  • 3.自耦变压器
  • 4.分裂变压器
  • 三、其他元件参数计算及表示
  • 1.发电机和电抗器
  • 2.电力负荷的表示
  • 四、电力系统各元件参数的标幺值计算
  • 1.近似计算法
  • 2.精确计算法
  • 第二节 潮流计算
  • 一、潮流计算的目的
  • 二、简单电力网潮流计算
  • (一)功率损耗和电压降落计算
  • 1.功率损耗计算
  • 2.电压降落计算
  • (二) 运算功率和运算负荷
  • 1.运算功率
  • 2.运算负荷
  • (三)简单开式网的潮流计算
  • (四)两端供电网的潮流计算
  • 1.初步潮流分布计算
  • 2.找出功率分点
  • 3.最终潮流计算
  • (五)年电能损耗计算
  • 第三节 调压计算
  • 一、变压器分接头的选择
  • 1.双绕组降压变压器
  • 2.双绕组升压变压器
  • 3.三绕组变压器
  • 二、改变网络中的无功功率分布
  • 1.装设并联电容器
  • 2.选用同步调相机
  • 第四节 短路电流的计算
  • 一、短路电流计算的目的、规定和步骤
  • (一)短路电流计算的主要目的
  • (二)短路电流计算一般规定
  • 1.计算的基本情况
  • 2.接线方式
  • 3.计算容量
  • 4.短路种类
  • 5.短路计算点
  • 6.短路计算方法
  • (三)计算步骤
  • 二、三相短路电流的计算
  • (一)等值网络的绘制
  • 1.网络模型的确定
  • 2.网络参数的计算
  • (二)化简等值网络
  • (三)三相短路电流周期分量起始值的计算
  • (四)三相短路电流周期分量任意时刻值的计算
  • 1.无限大容量电源
  • 2.有限容量电源
  • 3.总的短路电流周期分量的有名值
  • (五)三相短路电流非周期分量的近似计算
  • (六)三相短路电流的冲击值和全电流最大有效值的计算
  • (七)异步电动机对短路电流的影响
  • 三、不对称短路电流的计算
  • 1.对称分量法
  • 2.序网的构成
  • 3.短路电流的正序分量
  • 4.短路电流的周期性分量
  • 5.短路电流的非周期分量
  • 6.冲击电流
  • 第三章 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
  • 第一节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 一、电力系统负荷分析
  • 二、变电所布局规划
  • 1.35kV以下的供用电网络中的变电所
  • 2.110kV及以上变电所
  • 三、电力电量平衡与电源规划
  • 四、电力网的规划设计
  • 第二节 电力电量的平衡
  • 一、电力负荷的分析
  • 1.用电量和用电负荷的计算
  • 2.系统供电负荷和发电负荷计算
  • 二、电力电量的平衡
  • 1.系统备用容量
  • 2.电力电量平衡
  • 第三节 一次接入系统的设计
  • 一、输电线路电压等级的确定
  • 二、电力网接线方案的选择
  • 1.采用分区供电的原则
  • 2.采用先技术后经济的比较原则
  • 三、发电厂接入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四节 无功功率的补偿与电压调整
  • 一、无功功率的补偿
  • (一)概述
  • (二)无功功率的平衡与补偿
  • 1.330kV及以上电网的无功平衡与补偿
  • 2.220kV及以下电网的无功平衡
  • 3.220kV及以下电网的无功补偿
  • (三)无功补偿设备的选用
  • 二、电压调整
  • (一)电压的允许偏差值
  • 1.用户受端的电压允许偏差值
  • 2.发电厂和变电所母线的电压允许偏差值
  • (二)电力系统的调压措施
  • 1.调整发电机端电压
  • 2.调节无功补偿功率
  • 3.改变变压器分接开关位置
  • 第五节 主变压器的选择
  • 一、主变压器型式的选择
  • 1.相数的确定
  • 2.绕组数的确定
  • 二、主变压器容量和台数的确定
  • (一)发电厂主变压器容量的确定
  • 1.具有发电机电压母线接线的主变压器
  • 2.单元接线的主变压器
  • 3.连接两种升高电压母线的联络变压器
  • (二)变电所主变压器容量的确定
  • (三)主变压器台数的确定
  • 第六节 送电线路导线截面的选择
  • 一、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截面
  • 二、校验导线截面积
  • 1.按允许载流量条件校验导线截面积(发热校验)
  • 2.按电晕条件校验导线截面积
  • 3.按机械强度条件校验导线截面积
  • 三、按允许电压损耗选择导线截面
  • 四、选择导线截面的实用方法
  • 第七节 方案的比较
  • 一、技术经济比较的原则
  • 二、经济比较中需考虑的几个费用
  • 三、经济比较
  • 1.静态比较法
  • 2.动态比较法
  • 第四章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
  • 第一节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 一、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原则
  • 二、电气主接线的设计步骤
  • 三、对主接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二节 发电厂变电所主接线设计
  • 一、原始资料分析
  • 1.发电厂
  • 2.变电所
  • 二、发电厂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
  • (一)主接线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 1.单母线接线
  • 2.单母线分段接线
  • 3.双母线及双母线分段接线
  • 4.旁路母线接线方式
  • 5.双母线四分段接线
  • 6.一台半断路器接线(二分之三接线)
  • 7.单元接线
  • 8.桥式接线
  • 9.多角形接线
  • (二)发电厂
  • (三)变电站
  • 第三节 高压厂用电和所用电设计
  • 一、高压厂用电的设计
  • 二、所用电的设计
  • 第四节 配电装置图的绘制
  • 一、最小安全净距
  • 二、配电装置的图示法
  • 1.配电装置的配置图
  • 2.平面布置图
  • 3.剖面图
  • 三、绘制配电装置图原则
  • 第五节 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
  • 一、中性点运行方式
  • 1.中性点非直接接地(一般6~63kV电网采用)
  • 2.中性点直接接地(一般110kV及以上电网采用)
  • 二、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计算
  • 1.架空线路的电容电流
  • 2.电缆线路的电容电流
  • 3.变电所增加的接地电容电流
  • 三、消弧线圈的选择
  • 1.参数及型式的选择
  • 2.容量的确定
  • 3.分接头的选择
  • 4.中性点位移校验
  • 5.安放位置选择
  • 四、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接地点的选择
  • 第五章 导体和电气设备的选择与设计
  • 第一节 发热计算
  • 一、高温升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 1.影响电气设备的绝缘寿命
  • 2.影响导体的接触部分的导电性能
  • 3.降低导体的机械强度
  • 二、导体和电气设备载流量的确定
  • 三、短路时的发热校验
  • 第二节 电动力计算
  • 一、两条导体间电动力的方法
  • 二、三相系统中短路时导体电动力的计算
  • 三、导体振动的动态应力
  • 第三节 电气设备的选择原则
  • 一、电气设备选择的一般要求
  • 二、电气设备选择的一般原则
  • 1.按正常工作条件选择
  • 2.按短路状态进行校验
  • 3.按环境条件校核
  • 第四节 母线系统的设计
  • 一、硬母线的选择
  • 二、电缆的选择
  • 三、支柱绝缘子和穿墙套管的选择
  • 第五节 电气设备的选择
  • 一、高压断路器的选择
  • 二、隔离开关的选择
  • 三、普通电抗器的选择
  • 四、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1.型式的选择
  • 2.按额定电压选择
  • 3.按额定电流选择
  • 4.按准确度级选择
  • 5.校验二次负荷的容量
  • 6.校验热稳定
  • 7.校验动稳定
  • 五、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 1.型式的选择
  • 2.按额定电压选择
  • 3.按容量和准确度级选择
  • 六、互感器的配置要求
  • 1.电压互感器的配置
  • 2.电流互感器的配置
  • 第六章 继电保护及防雷的设计和规划
  • 第一节 继电保护及其配置
  • 一、110~220kV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线路保护配置
  • 1.反映接地短路的保护配置
  • 2.反映相间短路的保护配置
  • 二、330~500kV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线路保护配置
  • 1.主保护的配置原则
  • 2.后备保护的配置原则
  • 三、35kV及以下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电网中线路保护配置
  • 1.相间短路的电流、电压保护的配置
  • 2.单相接地零序电流保护的配置与整定计算
  • 四、短线路纵差动保护的整定计算
  • 五、发电机保护的配置
  • 六、变压器保护的配置
  • 1.纵联差动保护
  • 2.变压器相间短路的后备保护
  • 3.变压器接地短路后备保护
  • 4.变压器过负荷保护
  • 5.变压器非电量保护
  • 七、母线保护及断路器失灵保护配置
  • (一)母线保护
  • 1.完全电流差动母线保护
  • 2.电压差动母线保护
  • 3.具有比率制动特性的电流差动母线保护
  • (二)断路器失灵保护
  • 第二节 防雷保护及其配置
  • 一、避雷针和避雷线保护
  • (一)避雷针及其保护范围
  • 1.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 2.避雷针接地的主要要求
  • (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 二、避雷器保护及配置
  • (一)避雷器的参数及配置
  • 1.避雷器的参数
  • 2.避雷器的配置
  • 第七章 电力系统计算程序的实现
  • 第一节 潮流计算程序的实现
  • 一、用Crout分解法求解线性方程组
  • (一)Crout分解法
  • (二)应用Crout分解法解线性方程组
  • 1.分解过程
  • 2.前代过程
  • 3.回代过程
  • 二、应用牛顿—拉夫逊迭代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 (一)非线性方程的解法
  • (二)应用牛顿—拉夫逊迭代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 三、牛顿—拉夫逊迭代法潮流计算
  • 1.以极坐标形式表示节点电压的潮流计算
  • 2.变压器的π形等值电路
  • 3.潮流计算例题
  • 第二节 短路电流计算程序的实现
  • 一、三相短路电流计算程序
  • 1.等值网络
  • 2.用节电阻抗矩阵计算短路电流
  • 3.计算节点电压和支路电流
  • 二、不对称短路故障计算程序
  • 1.不对称短路故障的计算步骤
  • 2.计算原理框图
  • 3.例题
  • 第三节 暂态稳定计算程序的实现
  • 一、常微分方程的初值问题
  • 1.问题及求解公式的构造方法
  • 2.一般的初值问题的解法
  • 二、简单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
  • 1.物理过程分析
  • 2.求解发电机的转子运动方程
  • 第八章 典型的电力系统毕业设计
  • 第一节 高压配电网的设计
  • 第一部分 设计任务书
  • 一、高压配电网的设计内容
  • 二、设计文件及图纸要求
  • 三、原始资料
  • 第二部分 设计说明书
  • 一、高压配电网有功平衡的计算结果
  • 二、高压配电网的电压等级和接线方式
  • 1.技术指标比较
  • 2.经济指标比较
  • 第三部分 计算书
  • 一、有功功率平衡
  • 1.在最大负荷情况下的发电负荷
  • 2.在最小负荷情况下的发电负荷
  • 二、高压配电网电压等级的选择
  • 三、变电所主变容量的选择
  • 四、选择导线截面
  • (一)方案1
  • (二)方案2
  • 五、选定方案的潮流计算
  • 六、调压计算
  • 七、联络线上的潮流分布
  • 第二节 变电所电气初步设计
  • 第一部分 设计任务书
  • 一、设计题目
  • 二、待建变电所基本资料
  • 三、110kV和10kV用户负荷统计资料
  • 四、待设计变电所与电力系统的连接情况
  • 五、设计任务
  • 六、图纸要求
  • 第二部分 设计说明书
  • 一、对待设计变电所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电力用户的分析
  • 二、主变压器的选择
  • 三、主接线的确定
  • 四、短路电流水平
  • 五、电气设备的选择
  • 六、所用电的接线方式与所用变的选择
  • 七、配电装置的选型
  • 八、互感器的配置
  • 九、继电保护配置
  • 十、防雷规划
  • 第三节 发电厂接入系统及电气部分设计任务书
  • 一、课题名称
  • 二、内容及要求
  • 三、原始资料
  • 四、新建电厂负荷情况与原有变电所的距离
  • 附录
  •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